礼和德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9:48:06
礼和德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在法制史上,有着天讨天罚以德配天的思想,再后来是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的思想。

因此,礼和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你们很厉害啊!!为了让大家讨论更热烈些,我再加更多的分来吸引大家

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德是基础、灵魂,礼是德的体现、落实。有人觉得,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礼,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礼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实,它反过来也起着培养仁德的作用;通过礼的熏陶,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 礼不是小节,也不只是一些形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气的基本准则,在礼的形式下,体现着道德的情感和要求。 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才是有德君子。 作者:杨鹏华(美国美亚文化教育协会)

中国古代法律的突出特点是伦理道德性。“德主刑辅”“出礼入刑”一类的说法容易让人感觉,所谓的“礼”就是道德,而礼与刑的关系其实也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道德是指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1]其特点在于:第一,它评价人们行为或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第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礼”渊源于祭祀,至迟在夏代已经出现,但并未形成整齐划一的规范。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

礼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人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2]礼所维护的价值理念,就是仁义,其蕴涵的价值追求就是“成德”“治世”。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法律的质的特征不外乎三者:一是行为规范,直接指示人们应为和不应为之事;二是有强制性;三是有公共机关去执行。礼是不是法律,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强制性、执行性。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显然表明德与礼是不同的,礼是有强制性的,因为没有强制曰“导”,导之不灵,则要以礼“齐”之。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