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奥赛题 沉淀溶解平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9:43:29
设有一金属M,其二价金属不易变形,它与二元酸H2A可形成化合物MA(s)。根据以下数据求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MA(s) ===== M^2+(aq) + A^2-(aq) Ksp=4*10^-28
H2A ===== H^+ + HA^- K1=1*10^-7
HA^- ===== H^+ + A^2- K2=1*10^-14

答案:s=8.94*10^-11
提示:MA溶解度很小,考虑两级水解,根据物料平衡列式。

溶解度s应该就是平衡浓度[M+]吧?怎么算呢?我根据水解和沉淀平衡列了三个等式,物料平衡是[M+]=[A2-]+[HA-]+[H2A],但是解不出来,因为未知量太多了,找不到别的关系。

请详细解答。谢谢!
H2A,HA-,A-,这些量都是未知的,怎么样才能约去呢?

Kw/K1就是HA生成H2A的常数,最终平衡为
MA+H2O=M+A+HA+H2A
分为
MA=M+A
A+H2O=HA+HO 1
HA+H2O=H2A+HO 2
水解
根据Kw/K1和Kw/K2可以知道后来两个反应的常数,这道题的关键点就是这个,对于同一物质Ka×Kb=Kw
比如HA=A+H
和反应A+H2O=HA+HO
加合后为H2O=H+HO,所以题目关键未知量就是Kw/K1和Kw/K2
关键未知量就是指反应1和2的平衡常数啊,就是Kw/K1和Kw/K2!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质(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编辑本段]物质的溶解性
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