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后汉书上的关于曹褒的一段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8:03:35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 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
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曰:“朕以不德,膺祖宗弘烈。乃者鸾凤仍集,麟龙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赤草之类,纪于史官。朕夙夜祗畏,上无以彰于先功,下无以克称灵物。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褒省诏,乃叹息谓诸生曰:“昔奚斯颂鲁,考甫咏殷。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
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族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既受命,及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其年十二月奏上。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复令有司平奏。会帝崩,和帝即位,褒乃为作章句,帝遂以《新礼》二篇冠。擢褒监羽林左骑。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后太尉张D825、尚书张敏等奏褒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帝虽寝其奏,而《汉礼》遂不行。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人。曹褒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胸怀大度,从小就接受他父亲曹充的教导,知识渊博,通达事理,尤其喜欢礼仪之事。他常常感到朝廷的制度不完备,仰慕叔孙通制订的汉代礼仪,日夜精心研读,吟读深思,睡觉时怀抱着笔和纸,走路时背诵文书,当他兴趣来时,竟然忘记了要到哪里去。
  曹褒起初被推举为孝廉,后又升为圉县县令,他以礼治理百姓,以德改变风俗。当时别的郡县有五个强盗进入圉县境内,官吏抓住了他们,陈留太守马严知道后非常痛恨,叫县里把他们杀了。曹褒对官吏说:“杀害他人性命的人,上天也会诛杀他。皋陶不判强盗的死刑,管仲遇上强盗而录用他们。现在听命杀掉他们,是违背天意,顺从上级的意思,这刑罚太重了。如果能够保全他们的性命,就是我本人受到株连,我也是愿意的。”于是就没有杀掉强盗。
  恰逢肃宗想制定礼乐,曹褒知道皇帝想制作礼乐,就上奏说:“过去圣人接受天命而成为王,没有不制礼作乐来表彰功德的。功成后作乐,统一后制礼是用来解救世人,招来吉祥,替百姓从上天那里获得福祉的途径。现在皇天降下恩泽,福祉与吉祥都已齐备,制作礼制,比说一说要有用得多。最好决定礼乐制度,写成汉礼,显示祖宗的盛德。”奏章转到太常那里,太常巢堪认为制定一世大典,不是曹褒一个人能定下来的,没有应许。
  皇帝知道群臣百官很拘束,很难跟他们一起谋划,朝廷的礼制宪章,适时应该订立。第二年,又下诏令,曹褒看到诏书就叹息不止,于是又上奏,全面陈述礼乐的根本、制改的意愿。皇帝任命曹褒为侍中,让他随驾南巡,返回宫中后,把这事通知了三公,还没等他们上奏,就下诏令召来玄武司马班固,询问改定礼制的事宜。
  曹褒任射声校尉时,里面放了没有安葬的棺材的营房有一百多所,曹褒亲自察看,询问事情的原委。官吏回答说:“这些多是建武以来没有子女的人,没人安葬。”曹褒心中很悲伤,为这些人买了空地,全部安葬了没有家人的人,并设立祭坛来祭祀他们。不久升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有疾疫流行,曹褒探看病人,为他们延医请药、煮汤熬粥,很多人被救活。永元七年,曹褒出任河内太守。正值春夏大旱,粮食价格猛涨。曹褒到任后,就精简机构裁减官吏,辞退邪恶凶暴之徒,天就连降了及时雨。这年秋天获得大丰收,百姓不愁吃穿,流亡的人都返回了。后来,他因上报灾情不实而获罪,被免职。过后不久又被征用,重新做了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