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生活情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6:46:40
大众的普遍生活状况。那时候买书容易么?大家有书读嘛?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劳作,每天记工分,生活靠生产队分粮食,蔬菜靠自留地种,工人靠工资收人购粮,粮食计划每人每月18-30斤不等,重体力劳动的粮食供应为45斤,机关工作人员的粮食计划每月30斤,副食品完全是计划供应,如:烟、酒、糖、肉及生活日用品如肥皂、香皂、电池等。我记得那时的计划大约是(各地标准不尽完全相同):每月:肉0.5斤、烟5包(还要区分牌子)、白酒0.5斤、糖不是每月都有。农民基本没有烟酒供应,农民吃肉靠自己生产队喂猪,一般情况是端午、中秋、春节杀上一头猪,平均分配,每人也不过就是几两,另外如果农民家里要吃肉就是,喂两个猪卖一个给国家,可以杀一个,如果只喂了一个,就是自己只能吃半边猪。那时的生活应当说是非常艰苦的。这是我回忆答复你的,要找专门描述那时生活情况这类资料恐怕不好找,一般情况是不想回忆那段心酸日子的。
分为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城市里处于半无政府主义状态,一切工作和社会管理安排由革委会决定,另外,工纠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公民被分为红五类和黑五类,每类人群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居多,所以采取凭票的计划经济。几乎不存在失业,除了退休的老人之外,每个人几乎都有单位和工作。城市里繁华程度低,一些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感到苦闷,推荐你去搜索“朦胧诗产生的背景”你就知道了。当时社会贫富差异小,每家几乎都很穷。
农村的话就惨很多了,文盲率高,统一的人民公社,饿了还不准进城寻找食物,该生产时生产,该睡觉时睡觉,没有私人劳动成果,一切归集体,3年困难时期饿死的人很多,生产力很低,首先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很辛苦的。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