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6:20:28
二战后赫鲁晓夫他们内些人进行的改革,为什么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们也鼓励发展农业,也给企业部分权利,调动积极性,不理解吖不理解。。。。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通俗点。。。 thank~

还是计划经济啊
就是今天你要干什么,你要养多少只牛,规定了
比如让你养3只牛,你养了4只就是不行
想象一下这样经济怎么可能发展的起来啊?
鼓励鼓励根本的没有改变,还是国有。
一个政策实施要经过一级一级的上传,等到想造电风扇,文件批下来了,已经是冬天了还有什么用?
关键是体制没变,就像邓小平说的,计划经济是不行的,应该搞市场经济,让他们宏观调控,要造什么要养什么自己看,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关一下就行了,经济,可不能计划啊

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个人崇拜,导致与实际脱节。苏联正亡于此。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五个领导人(包括短期的切尔年克和安得罗波夫)都没有放权,所以都没有摆脱斯大林体系

其实二战以后苏联领导人的一系列改革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纠其原因主要有:一、苏联在战时长时间保持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人不愿意放弃这种体制,为什么?因为斯大林模式说穿了就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不愿意放弃这种有些近似于独裁的统治方式,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由于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被极大地限制,所以无法很好的调节导致社会经济的僵化。
二、苏联领导人个人的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注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偏向于重工业。但是他们都不清楚当时苏联的国情。而且这几个领导人的个人性格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冷战阴云密布世界,可是他却实行温和政策,这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却与苏联当时的领导层发生了矛盾,他的一些列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不满,比如裁减陆军等,引起了军界的不满,最后招致勃列日涅夫的篡位,另外他的改革也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触及到根本。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巨乏味,他一生只崇尚两样东西,勋章和头衔,所以人称“勋章盗窃者”在他死的时候,苏联将军给他捧勋章,一人捧7枚,48个将军给他捧着......另外他对头衔也很热忱,苏联历史上只有两个苏联名族英雄一个事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他是事迹就不用讲了,另一个就是勃列日涅夫.....所以这样的人改革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状况已经惨不忍睹了,国内问题尖锐,国外也不安分,他也试着改革,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干脆宣布放弃对苏联的绝对领导。
三、苏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