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特色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3:28:49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有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而成的。因此,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其实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非常独特的,以前东北主要居住的都是一些少数民族,例如契丹族、女真族。但是随着明清的向关外大移民,山东、河北、河南和山西的很多人闯入关东,进入了东北。中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地产生了碰撞,因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也可以说,二人转是非常纯粹的民间艺术,是东北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洵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当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
  二人转的逗乐成分很浓,以喜剧见长,可以通篇让你肚子笑疼。它是一种丑角艺术。在二人转里,是没有“生”的,只有“旦”和“丑”,七分唱丑,三分唱旦。虽然东北二人转的段子里也有悲剧,会让人听了流泪,但是到了最后它总归要让你笑出来。这就是二人转的目的:逗乐!在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