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既然无我,怎样得出要慈悲为怀对待众生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1:31:49
既然无“我”,也应无众生,众生的贪嗔痴也可以说是由缘造成的,那么怎样得出需要普渡众生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建立在有众生的基础上的吗?无众生为何要普渡众生呢?

这是两个问题。
无我相是本质,无众生相也是本质。这是佛法思想的终极。
但是对于我们现在映现出来的六道众生来说,不可能全部都有这样的认识和境界,对于我们自身的认识也是需要慢慢地边修行边感悟才能达到言行一致的境界。无我相无众生相是个境界,不能只用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要多看金刚经,同时要对佛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贯通。
无也不是没有,只是不能执着。
不执著于表相也就是我相和众生相。放下了执着,把自己空了,才能装下众生,才能谈到普度和众生平等。
末学浅见,愿与楼主商榷。

佛说无我不是没有我 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佛法的修行中 通过止观禅定来修行 在定中观察人的思维的变化过程 从而印证所谓的“我”就是一系列的心念的变化过程 因此说无我 这个无我指的是我是变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我
我是由因缘生的 父母生我 周围环境的刺激产生我的想法和思维 所谓无我

还有你说的这些教义 应该是从金刚经等大乘佛法中得到的一些理解 大乘佛法是为修行有一定程度的人学习的 建议初次接触佛法的人 学习小乘经典 更加容易被人理解 佛法不是空泛的信仰 小乘佛法是凡夫可以理解的佛法 当你真正通过学和修行见证了小乘佛法后 再来体味大乘 才有可能了解其中的真味

之所以要普度众生 是因为 众生的迷妄 误认为有个永恒不变的我 而将世间的一切执着 佛说世界起源的时候 讲到 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 光音天中的众生游走于世间 各个自称为众生 其实这是众生的自称 佛法是要观察所谓众生等等一切世间现象的本质 并未分别(或者说区别) 在佛看来 众生平等 因为各个本具能知世间本质的佛性 所以佛说要度众生破迷开悟 了解自性 我理解的这是佛度众生的因缘

我与众生本等无差别 悟即是佛 迷即是众生 其实都是这个自性在起作用

无我 不是没有自己.而是不为私!

我是什么?众生又是什么?什么叫普渡?全TM的是屁话,

是的,从本体上说是无众生的。但从事相上看有,所以圆觉经说以幻修幻,就如两木相摩(钻木取火),火出木尽(钻出的火把木头都烧掉)。

佛教中无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既然无心,无我.那么. 佛教,其实并非“无我”吧? 佛教追求的无我 和空的境界是怎样的?修炼人和我说说 中国为什么既然要破除迷信 又致力发展佛教呢? 佛教中究竟怎样才算成佛? 佛所提倡的 慈悲 是怎样的 遇到恶人以及要伤害我们的人 该怎样慈悲 佛教中怎样看待自卑的人? 佛教禅学讲求无我无他的不二境界,也就是四大皆空;而佛又要普度众生,即把众生疾苦系于心中。这不矛盾吗 《网王》中“无我境界”是哪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