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小说的一个疑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4:32:05
我试过编一些小故事,但是发觉煞有介事地描写一件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我往往是写着写着脸红了,受不了那种别扭的感觉,最后放弃了.真是不明白那些写小说的作家是怎么写得下去的,难道他们写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脸红吗?我对此一直十分不解.

小说主要是用于描写人物,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许多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在各自性格的基础上发生的某种契合,而“故事”只是这种契合的表现
即: 小说背景,无论是仙法修道,人神大战,穿越架空,只能作为情节的契合出现,而不影响主题的体现。
譬如:张爱玲的小说全部在“言情”框架中写就,但就其反映出的人性深处的荒凉和无奈,已上升到了严肃文学范畴。
又如:著名作家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在其小说《变形记》当中描写了一个人变成昆虫的故事,这当然是作者虚构的,但作者通过这种特有的“契合”,向后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所特有的孤独和无助。人和人之间已经是孤独的冰山,不再能发生真正的联系。
再举个例子(:我比较喜欢举例,呵呵)
《双城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什么都有,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这段话作者固然是对“那个”时代的写照,其实何尝又不是对"这个"时代的评价呢?
狄更斯从未活到过现代,他怎么知道这个时代的模样呢?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超越时代的典型例子了。(尽管小说情节是虚构的)
最最最后举个例子: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郭靖” 这个人物,其性格特点是 诚实,勇敢,正值,重义,爱国。先生既在情节起先 让郭靖这个人物在成长中
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个道理,就注定其在最后会死守襄阳,最终丧生。反之,如果描写郭靖弃城而逃,固然迎合了某些读者的口味,但这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历史上固然没有过郭靖这个大侠,也从未有谁死守襄阳。但,金庸先生把人物放入历史事件当中去写,突出体现人物性格,即:如果有这个人物,在外敌入侵时,是会为国捐躯的。而先生正是要通过这个虚构的人物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理。
我也是个初学者,与您探讨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嘛
想必你如果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件事情,肯定也会想像如果这样怎么样,如果是那样又怎么样。

脸红干嘛??难道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