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大家帮帮忙啊翻译一下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0:21:5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这是儒家伦理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链条。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如何可能?本文拟就这一过程的特征及其在精神上的可能性作一新的探讨。

  一般认为,“孝悌”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德目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由“孝悌”而培养和粹取道德情感的基本方面和心理基础推之于人伦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但是,在天人关系下对上天及于人的“生生”之爱和“民胞物与”的宗教性层面的道德感情,乃是儒家更为深层和可以超越血亲关系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乃至爱自然的道德价值来源。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就是所有人的父母兄弟所以我们要“泛爱众”并在普通民众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和仁义道德,而是因为人乃天地所生,我们任何人都是上天的子民,“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 颜渊第十二》),天下百姓是一家。人性乃是天命之于人不可“伤天害理”的价值存在,从而产生“同心同德”的道德情感。人对上天或天地之为人的精神父母所存在的宗教性敬畏感情及其同为天生子民的人类同胞之爱,与自己在自然血亲关系中作为家庭伦理纵向道德关系的“孝”和横向道德关系的“悌”,在基本道德情感上同构。宗教性道德情感,既从我们每个人自然血亲伦理关系中“孝悌”培养出来的道德情感获得心理基础,又超越了自然血亲关系,而使儒家道德精神面向一个众生的世界,并产生“谨而信,泛爱众”和“民胞物与”的普遍性的人类道德价值立场和情感。这是儒家天下大同思想及其天下主义理想的精神来源。

  可见,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会经历一个从家庭自然血亲伦理关系到超越自然血亲的普通社会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背后的精神过程,是在由“孝悌”培养出来的基础道德情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能力之上,经历从自然血亲关系中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天人精神关系下人与天(或天地)作为精神上纵向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横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宗教性伦理关系的精神超越过程。也就是说,从家庭自然血亲伦理的“孝悌”,到普通社会伦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传统同样具有外在超越的文化特征。维系儒家传统社会的是“人皆上天子民”,从而使社会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