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清朝的阿桂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8 05:50:02
谢谢啊!

阿桂(1717~1797年),字广庭,姓章佳氏,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晚年,官至大学士。《清史稿》评论阿桂说:“乾隆间, (他)开诚布公,谋定而后动,负士民司命之重;固无如阿桂者。还领枢密,决疑定—计,瞻言百里,非同时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桂38岁,正当盛年之际,以—参赞大臣的身分参加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的战争。在战争中,阿桂十分注意新疆各地的生产情况。因此,战争刚一结束(1759年),阿桂在阿克苏办理善后事宜的同时,向清政府提出从南疆各地抽调维吾尔族农民和部分土兵到伊犁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并立即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清政府批准他的建议后,阿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带领各族军民,顶风冒雪,翻越天山的穆素尔冰达坂,从阿克苏赶赴伊犁,争取在春暖解冻时播下第一批种子。
伊犁,是我国西北边疆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天山分支哈尔克他乌山和婆罗科努山,象南北两大屏障高耸屹立,既减弱了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又阻止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热风的危害。境内伊犁河及其上游的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日夜奔流。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场所。但是,清朝统治新疆初期的伊犁,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却变成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一片荒野,一切生产都处于停顿状态。清政府为了巩固在新疆的统治和保卫西北边疆的安全,决定在这里建城驻兵,守边卫内。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军民的吃粮问题。伊犁距内地遥远,高山戈壁阻隔,靠内地运粮当然无望,只有在当地屯田开荒、种地产粮,才是唯一出路。阿桂就是肩负着这一重大使命从事这项工作的。
阿桂带领各族军民到伊犁后,抓住春播季节,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等地一面开荒下种,一面建房筑垒,很快取得成效;接着,组织军民开挖渠道,整修道路,为进一步恢复生产作准备。在阿桂的组织和各族军民努力下,伊犁的屯田当年即获得成效,仅300户维吾尔族农民屯田“所收谷石,接济前后驻扎官兵,及厄鲁特(蒙古族),回人(维吾尔族)二千余口,可至来年五月”,一下子解决了当地军民的吃饭问题。
清政府接到阿桂的以上报告后,大受鼓舞,决定扩大伊犁的屯田面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春,从乌鲁木齐抽调的500名绿营兵,从南疆招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