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的学着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0:25:11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廉生,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村人。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王懿荣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棠书屋文集》等。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至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曾汇编《天壤阁丛书》,并有《渔洋山人秋柳诗笺》之作。王懿荣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表伯张墨林等人。15岁随父进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王懿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1862~1881),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澄、巨鹤泉、陈介祺、缪荃孙、王孝禹等,同他们考订违合,剔抉幽隐,历时19年,撰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
光绪六年(1880)王懿荣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王懿荣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患疟疾,家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常药店买回“龙骨”,王懿荣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大为惊讶,立即到药店拣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高价买回。后经考释,断定为商代文字。并认为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懿荣还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1888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弘扬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的消息传到北京,王懿荣忧心如焚,毅然上疏请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御日寇。光绪帝准其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以为资助。王懿荣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