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我一些关于怎么做一个君子,道德方面,素质修养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3:29:38
要既准确又符合实际,而且主要在于怎么做君子?怎么做好君子、?做君子需要具备那些素养与品质?怎么学做一个君子?怎么做才算君子?怎么提高自己的品质和素养,道德等,还有不要去网上复制一大堆!希望都写清楚,有这些就可以,十分感谢!O(∩_∩)O

一部论语做到了,就是圣人。
把《大学》《中慵》《论语》《礼记》,四书五经,足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圣人贤人君子。
从《弟子规》《三字经》入手吧。
当然前提是正解,别随错误的观点跑了。
当下太混乱了,什么说法都有,凡是没有自己观点的,同学可以参看一下,特别要注意大师的东西,问题最多。千万要注意。
读经典时,别看注解,别看译文,天天坚持,背上三百遍,就会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智慧,背上三千遍,同学就已明白圣人说的是些什么了。
切记切记,注解中有错误,有些错误,已错了一千多年了,甚至更长。
读经一定要当心,现在人讲的,尤其要注意。
最要注意的是辩才很好的人讲的东西。
乱解经典者,到处都是,当心呀!

在百度知道搜索里键入——“何谓君子”四字即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虽然君子是文人与高尚之人的结合,但是文人与高尚之人的差别却很重要。缺乏这种差别,我们就会忽略甚至误读《论语》中许多关涉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的内容及其含义。29孔子认为,之所以重视维护高标准的风度举止和着装要求、在物品使用上锱铢必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做法具有道德和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意义。在古代中国,包括孔子在内所有的思想家都知道,人们会模仿自己的领袖。但是,孔子之所以把君子说成特别仔细和克制的人,在是非方面一丝不苟、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因为他期望普通人能像君子那样三思而后行或者克己复礼,而是因为他的听众是社会上备受瞩目的人物,这些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当然,就更不用说这些人在指挥他人的劳作(《子张》21)和物资分配中的作用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在提到君子时会彰显君子身上那些与大众相关的品质。同样道理,孔子在提到“民”时也常常涉及他们与上层人物的关系。民众与上层人物的关系基础是人类基本的同情心,而情感的相互性或者互助互惠不言自明又是所有这类信用关系(fiduciary relations)的基础(虽然“恕”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两次)。君子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承担起“笃于亲而民兴于仁”的责任(《泰伯》2)。为此,君子特别留意那些能够在别人身上产生恰当反应和以德生德的美德:“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5);孝顺、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