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39:13
真正的同志是怎样定义的?

喜欢男人 就是同志 喜欢捅男人的男人叫壹号 喜欢被男人捅的男人叫零号 同志并不可耻 有人天生比较喜欢同志 有人不能接受女人所以喜欢男人 也有人天生娘娘腔

同志是没有真正定义的,在一些人的心里,对女人不感兴趣,他喜欢依靠别人的肩膀,不想给别人肩膀靠,因此他选择了爱一个男人,于是,就产生了同志,同志的形成原因很多,典型的像从小缺少父爱的,还有小时被女生欺负过,心里留下阴影的,还有比较女孩子气的,都可能变成同志的,所以,我们对同志不应持一种鄙视的态度,应该理解他们

不是说有调查说10%的男人都有同志倾向吗 只不过有的人没意识到 有的人不敢向自己承认自己意识到 而真正所谓同志 只不过是 认定了这种倾向的人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研究已经不是10年8年了。现代心理学已经得出共识,就是“性倾向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我想借你的问题,详细的说一下:
首先,我要提到三个人,弗洛伊德、金赛、福柯。这三个人的理论现今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很深。
弗洛伊德的是心理学始祖,他对于同性恋的理论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后天形成论”,他是通过几百个案例的调查得出的,他强调环境改变人的性倾向。但是,他的理论在他死后不久就已经全部被推翻了。因为几百个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科学家们通过大量案例的调查一一否定了他的理论。
金赛的理论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同性恋,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这也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如果按照他的这个理论,那所有的人都成了双性恋了。这是将性倾向和性行为相混淆的典型错误理论。
福柯的著作《性史》,描写的是19世纪欧洲人的性观念和性生活,他也强调没有真正的同性恋。可想而知19世纪的封闭时期,即使是同性恋,也都选择跟异性结婚,所以他的这个观念根本不客观,他的这个调查也没有切合当时的时代。
提到这三个人的目的,一是当做反面教材,二是,在中国这三个人的错误观念影响太大太深远。尤其中国的心理学界跟外国脱轨50年之久,现在依然在拿这些反面教材当蓝本。象弗洛伊德的理论引申来的所谓“境遇性同性恋”,金赛的“没有百分之百的同性恋”,而学哲学的福柯所写的书甚至被当作了“性学手册”了。这是很悲哀的。
现代心理学界,在过去的20年间,有500多名科学家对同性恋的成因做研究,虽然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因为只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