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 的苏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0:21:31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C )
A.经济发展迅速且全面和谐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致力于工业化且成果显著 D.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个选项显然不行~~~因为1928年后斯大林实施的高度集权化的体制致力于让整个苏联快速的工业化,而忽略了轻工业。在这期间,苏联的粮食产量是不如1917年以前的~~大规模的集体化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个选项也是不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八年期间,俄罗斯大婶是有条件的进行商品货币的交换~~也就是国家通过工业产品来对苏联老百姓进行交换。
最后一个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是在波兰经济学奥兰格于30年代提出的~~当初存在着米塞斯哈耶克之流与其的大辩论~~~真正的实行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苗头时在1969年捷克斯洛伐克~~而转为具体的是波兰~~

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