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散文 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09:31:35
原文:

娘说要回家。

每年入秋,地里的稻子泛出一层秋黄时,娘都要回一趟娘家。再过几天,等地里黄遍了,一边要收稻,一边又要播来年的春作,会忙得抽不出脚。

回了家,先喊一声“爹”,再喊一声“娘”。搁下包袱,有什么活,就干点。

上了年纪的爹和娘,腿脚不便,有什么要洗洗涮涮的,端起个大大的木脚桶,上河埠头,“叭叭”地,都捶熟了,漂净了,再让它们都曝在秋的日头下,好好地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阳光,所以每次回家,邻里乡亲的,远远一望,便知道是闰女回来了,那晾干的衣、裤、袄、袍、被、褥子上,都挂着回家的脚步,那脚步里,只有欣喜,没有疲惫。

该洗该涮的都整在了日头下,娘就提着竹篮,上地里溜一圈,虽然这地一年下不了几回,不过倒底是自家的地,打小摸惯了的土疙瘩。娘说就算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的,在地里割一棵卷心菜,再挖几个芋头,得好好地整一顿饭,鲜的,香的,辣的,能整的都整些,爹老了,娘老了,不知道还能吃上几顿女儿的饭。

手头宽裕的时候,娘还抽出几张私房钱,给娘一张,给爹一张,再给娘一张,再给爹一张,钱不多,也不大,可女儿不能常常伴在身边,总担心着别人不够贴心。不在的日子,让爹能花钱买包好烟,爹没啥喜欢的,也就好这一口,不能省的,让娘能买些软的,娘的牙齿脱得厉害,能咬动的东西已不多了,得趁有力的时候,多咬嚼些。

娘回了家。

喊一声“爹”,没人应,喊一声“娘”,没人应。娘的娘,娘的爹,都去了。一背过身,就远得够不着了。

娘站在家门口,木木地站了老半天。

爹,娘没把该洗该涮的留下,没把一个好胃口留下,没把一匀贴心话留下,私房钱倒留了一叠,娘一看,都是自已留下的小票。

娘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一个家,在一瞬间,变得陌生而遥远。

一个家,两扇门,没了爹,左门轴脱了,没了娘,右门轴也脱了,屋子敞着,什么都可以进去,什么都可以出来,不像个家了。

娘给娘放了叠桃仁糕,给爹摆了包红塔山,再点一股子香,烟白白地,袅袅地,恍如隔世的想念。

娘在那里,爹在那里,都过得好吧。

放了假,我也该

我选【语言特色】来鉴赏: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干脆明朗,简洁利索,读之顺畅如流,丝毫不觉滞涩,这样的语言风格把回家的心情写的清新自然,纯真而又含蓄,如歌般美妙动听。
具体说来文章多用活泼的短句,比如:“回了家,见了爹,见了娘,喉头哽动,却无声。”这句,五个短句,把回家见到爹娘的心情写的细腻自然,却又沉厚有力,让人不得不感动。
还有很多动词用的很恰当自然,比如:“回了家,先喊一声“爹”,再喊一声“娘”。搁下包袱,有什么活,就干点。”让人读起来很畅快。
形容词如“烟白白地,袅袅地,恍如隔世的想念。”“娘站在家门口,木木地站了老半天。”里面的复词“白白,袅袅,木木”用的很生动传神。

个人理解
大家认为 爹 娘 为此文重点
但我认为不是
重点在 “手头宽裕的时候,娘还抽出几张私房钱”
这代表作者的生活,他需要的是父母的一份欣慰而不似乎感激
这从 “爹老了,娘老了,不知道还能吃上几顿女儿的饭“
可以看的出。文章中几个短句不过是体现
作者对父母的感激,
体现的不过四个字
“感恩的心”

鼻子一酸,眼泪掉了下来
爹,娘我.....我回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