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找出问题,但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真正的专家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0:00:23
心理学家罗杰斯将真诚分成两个层次,“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

只有当这两个一致都达成时,一个人才可以说是真诚的。第一个层次,可理解为不自欺,是对自己真诚;第二个层次,可理解为不欺人,是对别人真诚。显然,按照罗杰斯的理论,我们常说的真诚只是对别人真诚。罗杰斯认为,自己的意识与自己的内心体验一致,这种对自己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他曾宣称:“对我来说,体验就是最高的权威。”

我也认为这个说法很正确,但是该如何让自己不欺骗自己呢,如何自己对自己真诚呢,如何解除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呢,是否有可操作的办法。罗杰斯说过一些,比如完全接纳等,这种方法在自我治疗时很有效用,但是一踏入社会,进行正常交往和工作就又会自我防御,到底该怎么办呢?
补充一下,我不是要解除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自己的戒备心有些过强,在与朋友一起时都放不开,感觉比较见外,有些人是我认为非常好的人,他们对我也很真诚,但是自己就是不听使唤。防御机制影响到不该影响的部分,有时十分鄙视自己

我也不是专家,呵呵。

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就是“真”,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就是“诚”。罗杰斯对真诚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早就有所认识,并总结、蕴含在汉语之中,代代相传了。
所以你说的第一个层次,不是不自欺,而是意识与体验的统一。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用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
除非你是个心理医生或咨询师,要面对有这样问题的受助者,不然的话,理论对现实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来说,是不用知道“心理防御机制”的。真诚,也不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东西。做不到完全真诚,有自我防御,才是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我们要做的是正常人,而不是超人。
罗杰斯的理论,只代表他的流派。在心理学上,流派众多,没有统一的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的理论解释,而且不能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如果你是个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可以用理论来指导你对受助者的实践。如果你不是,那么不需要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乱来的话,有可能导致邯郸学步的结果。

你和别人的关系,是你们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你个人的因素。戒备心强,也是有形成原因的,比如家庭、社会、教育的因素,或者个人的特殊经历等,这不是你主观故意造成的,所以不必鄙视自己。
要想不那么见外,你可以积极一些,多和朋友们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打球、打牌、郊游、唱歌、聚会等等。在一起活动的时间多了,一般就会无拘无束。
另外,要打消别人的戒备,和对人是否真诚并不相关。对人真诚,别人可能也对你真诚,但也可能不接受你,这是不一定的结果。如果你因为别人对你真诚,自己却做不到同样的真诚而愧疚,那是陷入了认识的误区。消除戒备,靠的是彼此的熟悉了解、共同的利益、双方的相似性等与真诚无关的东西,有时甚至完全由外表决定。
如果你还在上学,就开心地玩吧,别想这么多。很多问题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就解决了。
如果你工作了,跟领导建议你们大家去做一个关于团队合作的拓展训练,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增强凝聚力,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既有趣又实用。

你还真是为自己的心理下了一番功夫。

对人的反应我们分为前期戒备和后期戒备,而你的心理过程属于前期戒备,既在接触之前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