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时候出现过通货膨胀吗?影响如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7:52:38

一、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主。中国古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

  (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第一次, 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 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 "错刀",值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它27品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 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第三次,王莽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 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注:《三国志》卷6 《魏书·董卓传》。)。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9.5克,却当五铢钱100, 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注:《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 克,238年又铸"大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