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共和国小说范式的基本特制?论文,2000字左右,帮帮忙吧,我一点头绪都没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8:19:42

创作概述在小说领域,依文体特征而形成的共和国文学的小说范式,大致可概括为鲜明的政治主题,对往日胜利的歌颂,对现实政策的宣传,以此作“生活本质真实”的反映;二元对立的人物编组,故事中的矛盾都表现为阵线分明的正反面人物方面的斗争,努力塑造正面人物、英雄人物,暴露和批判反面人物;“大团圆”或“准团圆”的结局,故事进程可以有曲折,但发展方向总是朝向胜利,因而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和乐观的声调。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家,尽管题材各异,风格不一,但其作品大体上不出上述的规范。这甚至也是此时的戏剧和叙事性散文的范式。这是一些引起争议或者受到批判的作品,往往因为在某一程度上超出了公认的范式。王蒙1955年完成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这部作品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和青年们纯真、善良、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洋溢着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献身的精神。1956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前苏联“干预生活”的思潮影响下,王蒙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本的叙述看,小说主要表现年轻共产党员和社会消极现象的冲突,但作品的主题仍然是王蒙早期创作“革命与青春”主旋律的变奏。不同的是,基调由赞颂转向批判,热烈中融合着冷峻,纯真中多几分复杂。刘世吾是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这部作品因其在题材、主题和人物描写上的开拓性、开放性、丰富性与深刻性,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短篇小说。李准前期的短篇小说创作,自觉地同当时的政治运动紧密配合,迅速地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斗争、变革和出现的新人新事。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是李准的成名作。1960年发表的《李双双小传》是同类型的代表作。小说失在写运动,得在写人物。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的时代精神,凸现出豪爽泼辣、天真乐观的个性,这是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争得了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解放。在她身上既有现实性成分,又有理想化色彩。茹志鹃以写短篇小说为主。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按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过去战争年代生活的,如《百合花》等,一类是写当时城乡现实生活的,如《静静的产院》等。最能代表茹志鹃前期风格的是其成名之作《百合花》。这篇作品以小见大,构思精巧,组织严密,善于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细腻地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而细节的反复出现、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