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4:26:18
明朝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有关于锦衣卫的来源,《明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即吴王位,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督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銮仪司隶属。六年造守卫金牌,铜涂金为之。长一尺,阔三寸。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纂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掌于尚宝司,卫士佩以上直,下直纳之。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慰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锦衣卫下设经历司与镇抚司,经历司主管文卷出入;镇抚司分南北,南镇抚司管理本卫的法纪、军籍,北镇抚司专理诏狱,。锦衣卫的长官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在其组织内,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佐官有同知、佥事、镇抚、千户所;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到其晚年的时候鉴于锦衣卫权势太重,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下诏书“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iii]取消锦衣卫。然而在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于永乐元年(1403年)重新又恢复锦衣卫的所有设置和权力。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经过中间短暂取消到永乐元年(1403年)重设,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锦衣卫才退出历史舞台, 前后共存在了200 多年。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