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和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5:40:55
谢谢各位,这是我要写的一篇小论文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我国沿用的是目标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实施。斯坦豪斯是英国著名现代课程论专家,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由于“过程模式”强调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斯坦豪斯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事实上,他主要论证了课程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预设的原子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反对目标。但两者的目标具有本质的区别。过程目标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宽泛的教育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程序原则即课程开发的总要求, 它不同于目标模式预设的、希望达到的教育结果, 它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 而不指向课程实施最后结果的控制。
第二, 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坦豪斯看来, 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 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这种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从此意义而言,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预设。
第三, 开放系统与形成性评价。斯坦豪斯认为, 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 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结果或错误结果。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
第四,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斯坦豪斯认为, 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过程, 课程开发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 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因而, 他提出了“ 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没有课程开发, 因为每一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研究团体中的一员。
斯坦豪斯在后期的研究中, 主张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并积极投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