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佛教(释迦牟尼在世时)是什么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5:43:01
就是佛教还没有被印度教干扰的时代。
有没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这些东西?

原始佛教最基本教义是“四谛”:

苦谛——人生皆苦,或者说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不安(有的人理解为“人生皆苦”就是人生充满了痛苦,这是错的。在古汉语中,“苦”的意思是不安,而佛经是在中国古代被翻译为汉字的)。

集谛——这些“不安”的原因,包括因果报应等。

灭谛——释迦牟尼宣说的摆脱这些“苦”的唯一出路是涅磐,或者说是解脱。

道谛——达到解脱的具体方法,也就是修行的具体方法。

原始佛教的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和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出生于皇族,是一个太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太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修行,悟道成佛,并于不久后开始传播其教义。此后,一辈子居无定所、托钵乞食为生,到处奔走教化群众,(也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和供养,不过每年还是以到处游行四方教化为主),并取得当时的平民、贵族、国王各阶层比较一致的认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教团,他的众多亲属包括他的妻儿也成为信徒。最后,于80高龄时,释迦牟尼在外出教化的奔波途中去世。其教义某种程度上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以宣传无我无常、善恶因果、涅盘寂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为主。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群众和知识阶层学术力量为主,也受到上层的一些支持,但是,以出世为宗旨的佛教,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与国家政权总保持一些距离,大体上,既无严重的对抗,也无过于密切的纠缠。

关于这部分,阿含经里面记录得很详细。

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师兄对这个很有研究。

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