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剧“两大流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7:47:39
谢谢啦!!!

1,吴江派:
以沈璟为代表.沈璟(1533—1610),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江苏吴江人.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光禄寺丞,壮年辞官,放情词曲,广蓄声伎,艺术生涯长达三十年,有剧作十七种,总称《属玉堂传奇》,今存《红蕖记》,《埋剑记》,《义侠记》,《双鱼记》,《博笑记》等七种,订定《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义侠记》成就较高,写武松逼上梁山事,平铺直叙,以写小说的方法来写剧,关目平板).
其创作注重音律,有的过分拘守之,同时又存在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的一面,吕天成《曲品》说他创作"命意皆主讽世",思想意义远在以还必须反理的"临川派"之下.
吴江派强调场之曲,强调舞台性,反对案头之曲,不满汤显祖的临川派在戏曲中不大遵守格律.汤显祖强调文学性,(以王维"雪里芭蕉"为例)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反对吴江的"法胜于词","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两派分歧的焦点在于:一偏重舞台性,一偏重文学性.二者都有合理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有片面性.
吴江派作家:卜世臣,吕天成,沈自晋,叶宪祖,王骥德等,但其传奇作品多不传世,其见解与沈璟并不完全一致,如沈自晋就能谨守家法而兼顾神情,还能调和吴江临川两派,令汤显祖亦表赞赏而无间言.吕天成,王骥德等理论家的看法也较持平,既宣扬吴江"法律甚精"的长处,也不回护沈璟"法胜于词","毫锋殊降"的不足,又能肯定汤显祖"奇丽动人","境往神来"的优点,吕天成尤提出:"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这样才能成"双美".
2,临川派"
代表作家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人.但他们大多只继承汤显祖的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往往忽略其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1)吴炳:
江苏宜兴人,中进士后为江西提学副使,明亡时被俘,绝食死.著《粲花斋五种曲》,如《绿牡丹》,《疗妒羹》,《画中人》等,全写爱情婚姻题材,企图写出男女真情,颂扬情的力量,但并未正面描写爱情与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