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倍分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8:42:03
介绍“剩余倍分法”名称的形成,(简称倍分法)倍分法是在研究《孙子算经》“物不知数”也就是“孙子定理”求乘率时不直观,特别是用“大衍求一术”求乘率时,最后一步的求法隐晦不好理解,辗转相除法递推时容易出错的基础上,研究出现的新型算法,其主要形式表现在把a×b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其自身因果关系,合理把最小公倍数分成a,b两部分正、负基础数(大衍求一术为用数)和计算公式中紧密依靠倍数关系进行计算而命名的;倍分法是简化中国剩余定理,研究整数整除剩余问题的新方法,也可以成为《初等数论》课程里的最重要的基本定理之一,属于《数论》的一个分支;一次同余式,同余式方程组;一次同余式又可化为一次不定方程组问题,是基础教育数学课中不可缺少基础理论;以往的基础教育中几乎没有介绍同余式问题,因此,大多数师生对同余式的解法感到陌生和迷惑,剩余倍分法的研究可以弥补此不足。

我看了有关剩余倍分法的论文,发现两位张姓作者的在没有利用已有的数论术语和资料的情况下,总结了求乘率的方法,难能可贵。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数学爱好者(比如深圳图书馆的李先生(笔名:漫流沧汉))的论文,发现作者们也有相似的不足之处。
例如:

(1)两位作者所谈到的负余数(除几少几)与正余数的关系,用同余理论来看,是根本不消说的,作者在正负余数的计算中反复用功,声称是孙子定理的计算方法的重大改进,其实有浮夸之嫌(请勿介意,我是就事说事),而事实上,把本来能统一和简化的东西分化和复杂化,并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而只有统一到新的高度,才算是进步。并且这样,并不利于推广,更不用说向中小学生普及。
(2)用模余记数法(参见柯召·孙琦《数论讲义I》)来看,各个"基础数"之和==1(各个模之积)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3)作者的理想闪光点之处在于乘率的计算,其实在洪伯阳<数论宝山上的明珠>一书中,已经讲到极为方便的计算之法;
(4)百度百科"中国剩余定理"词条,我看了非常寒心。对中国剩余定理没有充分的阐述,没有讲到其相关应用,相关理论,而以"剩余倍分法"为主讲,我认为这是误导,是不负责任、不谦虚的表现。
(5)本人在2000-2004年间,多次抽大段时间自学数学,在深圳图书馆自学期间,受丁石孙先生的数学丛书、深圳书城新书及随身携带的数学资料的启发,于2005年曾对中国剩余定理有过较好的改进描述,理论统一,极为精简,并且给出了给出矩阵式描述记号和方便的计算方法。同时对连分数及分数加成等,也给出矩阵式描述记号,等等。抽空再公布或发表。

我自2006年从事广告行业以来,数学有所疏忽。2008年注册百度空间后,开始紧密关注数学和软件的发展。敬请朋友们多多指教,以求共进。

相关网页:
http://hi.baidu.com/wsktuuytyh/b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