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你信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3:04:28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最早提出于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Franz Anton Mesmer)的宣称,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 人躺在手臂上面.按现代理解那大概就是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最后他被当作骗子驱除出城.不过,虽然这个现象从此公开地不再得到信任.但一些实际工作者却仍追随他的路线,麦斯麦尔的名字也继续流传。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James Braid)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19世纪提出"催眠"一词,并且宣称它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遗憾的是不久更为有效和可靠的麻醉剂出现了,使催眠术的发展再次受到影响.从此以后,催眠就一方面被一些人利用作为行骗手段,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之进行科学研究.

(二)催眠诱导与暗示性
催眠诱导(bypnotic induction)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者他感到了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被试者就逐渐地接受影响进入了催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十分之一的人对催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十分之一.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