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长度的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3:40:55

唐朝的僧一行本名张遂,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 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僧一行

僧一行

最早的子午线长度是实测的,不是推算的。
实测子午线的是中国唐朝的张遂,是和尚,称僧一行。

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开始,僧一行(张遂)率领一个科学考察队实测滑州白马(滑县)、汴州太岳台(开封市)、许州扶沟(扶沟县)、豫州上蔡武津馆(上蔡县)一线纬度,得出了子午线一度为351?27唐里。

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皇帝后,其侄子武三思身居显位。为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以抬高自己,几次欲与结交,但张遂不愿与之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

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