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与““八擒孔明”的真实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9:13:03
在三国时代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中,七擒孟获一事也算是一个比较出名的故事,流传久远,无人不知。现在不仅是电影、电视都采用了这些情节,大加渲染,连一些史学著作与史学论文也多提及此事。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事情么?
先看看官方史书记载。由蜀入晋的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南征一事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有20个字: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如此简略的记事,自然不会提及孟获之事,然则七擒一事从何而来?据笔者所知,此说来自两部史书,一部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另一部也是东晋史学家的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两书都记载了不少民间传说,所以内容比较丰富。诸葛亮南征一事,《三国志》只有20个字,《华阳国志》却有700多字。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把七擒孟获一事写进《三国志》的注文,这个故事也就随同《三国志》而长期流传。不过,裴松之也只是把这一类民间传说作为史料记载下来,以供参考,也并没有对此轻易加以肯定。七擒孟获一事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大呢?
回忆40多年前的大跃进时代,笔者曾经在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跑过不少地方,竟然听到过“八擒孔明”的说法。当地民间的这种传说显然是针对“七擒孟获”而来的。当时觉得好笑,认为荒诞不经。后来认真思考,觉得这种说法倒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作为汉族,听到“八擒孔明”的说法,觉得好笑,难以相信;那么,作为彝族,听到“七擒孟获”的说法,是不是也会觉得好笑,难以相信呢?事实确实如此。在我们和彝族朋友相处久了,了解他们的许多民情风俗,生活习惯之后,就会发现“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完全不能相信。彝族民风强悍,不会轻易屈服。而且,作为首领的孟获一旦被俘,放回之后就失掉了重新担任首领的资格,大家不会再拥护你。岂能容你一再被俘,一再放回,仍然当你的首领!这显然是不真实的。
看来,传说的产生,是汉族地区有人为了歌颂诸葛亮的战功而编造的。流传之后,经过说书、演戏的传播,一再夸大,一再渲染,最后就成了《三国演义》中所写定的样子,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人,而让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他面前顶礼膜拜,说出“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这样的话来。但从真实的历史看来,“南人”并非真的“不复反”,边境上的冲突仍然常常发生,只不过是诸葛亮坚持怀柔政策,“恩威并济”,取得粗安而已

我觉得《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还不是规范的历史小说,不能当作历史来读!!!要了解三国历史得看《三国志》,那比较客观真实些,《三国演义》有严重神化诸葛亮及刘关张三人的痕迹,作者褒蜀,贬魏,抑吴,个人不太喜欢这种主观性过强的文学作品。

七擒孟获是真的,之所以还是首领,那是因为全军都被打怕了,打不过,他还是首领,再说,孟获的威望是很高的……。
就说诸葛亮,打司马懿都没被打了金蝉脱壳而逃,对于一个南蛮,怎么可能8擒呢?面子都不要?

七擒孟获是真的,参见晋代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八擒一事不知

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小说,不是史书,很多时候,人们多把它作为了解三国历史的工具,比如周瑜,人人都认为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可事实呢,《三国志》对他的性情描写是生性豁达。本人也是三国迷,我认为,即使是《三国志》中的,也不能全部相信,别忘了,陈寿是写了此书后在晋上任的,试问如果他把别人写的大好,说诸葛亮不可战胜的,当朝怎么会重用他呢?更何况陈寿并不喜欢诸葛亮,甚至是讨厌。所以,七擒孟获的史实不可从《三国志》中寻找,作为史书,它只负责介绍史人史国,并不是三国故事大全,七擒孟获没被载入属正常。但至于八禽孔明,不可尽信,多翻翻史书,可能七擒孟获的说法居多,可从没看见八禽孔明,当然,并非史书无词内容就否认它,还需考证。但我个人觉得如果这是真的可能性几乎为0。 历史要求我们不要太神化个人了,但毕竟诸葛亮也是军事家,先不说他被八擒,就是没有平复南蛮都无颜回归了。所以,我希望你最好是不要相信。

都是演义

怎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