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觞是什麽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5:51:25

  觞(觞音如“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称其为耳杯。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礼记·投壶》:“请行觞”。

  《楚辞》:“瑶浆密勺,实羽觞兮”。

  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

  《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曲水流觞”源于三月上巳节这一古老风俗。上巳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代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有郑国阳春三月祓禊的情景。汉代时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魏晋以后上巳改为三月初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洗濯身体的风俗逐渐演化成临水宴客和郊外踏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人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从此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历经千年而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一风俗也东传至日本。
  古人饮宴,必伴以音乐鼓瑟,方能宾主尽兴。觞,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