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在背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23:26
成语和俗语可以看成是一回事吗?

成语不一定都有典故

但是楼上举的例子说没有典故就不对了 莫须有

“莫须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没有典故的成语我举两个例子
水色山光
山摇地动

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语,它们经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三者的性质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是极少数,如“先人后己”、“求同存异”等,绝大多数的成语不是字面上的意义简单相加,如“胸有成竹”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而不是指“胸中藏有一根竹子”。另外,成语的结构是固定性的,组成的成分一般不能随意改变,排列的顺序也不能随意改变,如“落花流水”不能改成“流水落花”。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成语的意义和形式也可能随之而变化,如“闭门造车”,古时候是说关起门来造的车子,拿出去也能合于道路的宽窄,那是由于车子的规格是相同的,现在指的是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其本义和今义是相反的;又如“揠苗助长”改成“拔苗助长”,不改变原意,以明代晦;还如“前仆后继”改成“前赴后继”,换字改变原意,构成新成语。

歇后语的特点是结构简练,是由喻体部分和释义部分组成的。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释义部分是意义所在,但往往不说,留给人家去体会。

惯用语的特点是对字面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一种新义,意义的构成多与比喻、借代等有关。如“一窝蜂”——比喻许多人乱哄哄地行动,又如“掏腰包”——用钱的所在“腰包”代替“钱”。

我们知道了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的特点后,也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大致上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辨析。

1. 从结构上看

成语多数以四字格为主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歇后语是通过喻体和释义两部分来说明复杂意思的,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来说明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