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户外的热情程度与助人精神与居家时有很大不同?(详见补充说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4:35:03
结课考试,老师要求做调查问卷。我设计了问卷,然而在周六逐户拜访。我最终见到了13个人。其中4个人热情地配合了我的调查,9个人很干脆地拒绝了。
有意思的是,这4个接受采访的人,全是我在他们的户外面对面遇到的;而另外9个人,全是通过按门铃(楼外的门铃)见到的(其中5人在“可对话门铃”中直接拒绝,4人在下楼开门之后,见不是预想中的来客,很快就关上了门(2人婉拒,2人强拒),并且不允许我进楼)。
还需要提一下的,就是因为地址很模糊与分散,我为了找地址,花费了很大功夫。其间在大街上询问了13个人(与拜访到的人数相同,巧合),全部得到了热情的指引。
归纳一下:凡是通过按门铃见到的,全部拒绝;凡是在户外遇上的,全部热情相助。我是数学专业,懂点“假设检验”之类的知识,觉得这个结果不太像是偶然的。我对此很好奇,想仔细钻研一下其中的因果关系,与心理学原理,以此作为我的结业(法语课程)报告。
我想请教一下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请求:解答请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谢绝拍脑门儿式的只字片语。另外,请注明参考文献(如果是法语或英语的,那最好不过,因为兄弟我这次做的就是法语报告)。

因为你去的是他们家,你知道他们的老巢而且还在门口,他们怀疑你的企图,他们有损失的可能。
在户外,他们都是作为一个不知根底的人,他们对你的帮助,对他们没有损害,帮人的人是有满足感的,这是由于他们在无助时也需要人帮忙,而那时有人帮他们会很感激,他们用他们的能力在于自身无大损的情况下让别人快乐,这就是满足感。就像帮助了无助时的自己。
这和在澡堂内一家亲,在之外形同陌路一样。那时当时他们对你的身份不同的原因,澡堂里的都是赤条条的澡客,出去了回归了社会上的身份。
这不奇怪,一大男人,在家对女儿儿子是父亲,对妻子是丈夫,对全家是一家之主,很有责任很有尊严,到了老板那里却是一个普普通通低声下气的小职员,正常。
一般家门口会有个不知何处来的调查人员,大多数人都是不欢迎的,包括我,谁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这年头可复杂了

好吧,本人就拍个脑门了... ...

只问一个问题:
你在家里被人问到一些具体情况你会回答么,哪怕与自己生活不相干。

九成人不会,我就不会,估计你也是。以己之心度人,不能百,九成也可。

问题的关键是,在大街上,透漏写个人信息,会比在家里面对陌生人透漏个人信息来的相对安全。街上我走了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到我,而家是挪不走的,透露多了个人信息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麻烦。

听你问问题的方式,赶着写论文呢吧。别太急、别太浮躁,至少我见到的老师,都是喜欢踏实的。虽然这种时候我也会急,不过一般都会过的。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用归纳和假设检验都不合适,如此小的取样(指你调查的人数)并且取样还不遵循一定的科学取样方法。我觉得这个我情况下需再做实验才能下一定结论。
如果要提到一个人为何在不同情境下会有相差很大的助人行为,我觉得这个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你在户外遇到的4人帮你,而其余人9人没有帮助你。这两批人完全不同,如果你用一组人,而这组人在家中和户外表现不同,才更能说明问题,即人在户外的热情程度与助人精神与居家时有很大不同。人的助人行为受很多心理因素影响,如当时的心情好坏,你这次调查无法避免很多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那13人当天心境相差很大,他们的助人行为自然也会相差很大。还有旁观者效应,社会称许性等很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