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食品有传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2:27:08
把传说写下来只有一天啊帮个忙

馒头,当地俗称“蒸摸”。据说三国时,诸葛亮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创制出来的。

  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安边固疆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有一次,他参加了当地的祭祀活动。众人看到诸葛亮来参加,载歌载舞,格外热闹。突然,巫师们手擎大刀,要砍下七七四十九个小伙子的人头,来作供品祭祀。诸葛亮目不忍睹,顿生妙计,叫他们将活人放了,换上自己用面团包牛羊肉馅制作成的“面人头”来祭祀。并说神灵享用过了,大家吃了能消灾防病,众人一尝,果然可口,都说这比人头当供品好。从此,人们将这种代替蛮族兄弟人头的食品,称作“蛮头”,不但祭祀时吃,平时也食用。诸葛亮又觉得吃“蛮头”,不尊重兄弟民族,就改称为“馒头”。久而久之,人们将不包馅的叫“馒头”,包馅的叫“包子”。

  饺子,当地俗称“角子”、“煮角子”、“扁食”。人们为什么要吃饺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

  一说:女娲炼出五彩石补天后,抟土造人时,由于黄土人的耳朵过冬会被冻掉,所以女娲便在黄土人的耳朵上穿眼拴线,并让他们用嘴咬住线,这样就冻不掉耳朵了。“线”谐音“馅”,咬线为“咬馅”,即吃饺子,这个传说虽然牵强附会,但它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幻想与自然界做斗争的精神。

  一说:汉朝时,河南南阳名医张仲景晚年从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正逢寒冬腊月,他一路看到为生计奔忙的穷人,面黄肌瘦,耳朵都冻烂了。冬至那天他在南阳关搭起医棚,烧起大锅,施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药,烧熟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每人给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从冬至一直舍到年三十。穷人吃了,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耳朵都被他医好了。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冬至、春节都要包“娇耳”(饺儿)吃,后人为便于称呼,就叫做“饺子”。

  一说:“饺子”和“交子”谐音,按我国多年来的计时法,半夜的时刻是子时(相当于今天说的二十三点到一点),子时也正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时刻,这个时刻就叫“交子”。在这个时刻吃饺子,恰好和“岁更交子”相符,主大吉大利。

  锅盔,俗称“烙馍”。较大的叫“锅盔”,碗口大的叫“干粮”。巧婆娘烙出的“锅盔”,火色均匀,状如菊花,皮薄如纸,馍膘丰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