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的“ㄠ”这种类型的文字是怎么发生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3:16:00

那是"注(ㄓㄨˋ)音(一ㄣ)符(ㄈㄨˊ)号(ㄏㄠˋ)"
是台湾的标音符号

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3年开始推广、1918年正式推行的汉字标音符号,为小学基础教育和汉字学习必修内容之一。「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

注音符号自民国七年颁布以来已有七十九年历史
系由声韵学家"章太炎"先生创建的符号
注音符号大部份取自古文简笔汉字
其中十六个符号实际具有字音与字义的字在形体上有中国文字的根据
注音符号的音系以互补分配的关系在发音上自成系统,以简单的21个声母及16个韵母可以拼出420个音节,再加四声的变化,产生1281个有意义的音节
1918年11月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其中声母二十四、介母三、韵母十二,共三十九音
1930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改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号,由国民政府令颁各级机关学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