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是首次提出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0:05:24
这个观点,用来解释汉语和英语中“胆”、“勇”相关联的现象。简述如下:

汉语用“胆量”表示“勇气”,英语用“胆汁化”(gallant)表示“勇敢”。其形成机制如下:胆囊的功能是贮藏胆汁,以消化蛋白质和脂肪。食肉动物吃肉多,从而进化出较大的胆囊。食草动物恰恰相反。由于食肉动物大多位于食物链顶端、凶猛掠食,食草动物大多怯懦躲藏。故在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看来,胆囊大则胆量大、胆囊小则胆量小,胆囊大小决定胆量大小。从而在语言中以“胆大”表示“勇敢”。

我查了一下资料,从东汉的《白虎通义》到南唐、清代《说文》学者著述,再到现代人郑权中的《通借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都在解释“勇”为什么用“胆”字表示,但观点与上不同。当前语言学界,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人体词汇、通感隐喻等,均未发现类似观点。

搞清这个观点是不是首次提出,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拜托各位帮忙了解一下,之前有没有人提出过相似的观点。主要查找2009年5月12日前公开发表的资料。

补充说明:1、上述观点正确与否可暂不讨论。2、之前的观点应是正式发表的(包括网上发表)。3、武汉大学《长江学术》总第8期有《隐喻、身体和文化:汉语对“胆”和“勇”的理解》([美]於 宁著 刘长庆译)一文,本人未能读到,可重点查一下。4、相关资料能提供全文或摘抄最好。

预付100分,找到确切资料将大幅追加分数!!!!
只有不依赖民族性的东西(中医理论、儒家思想、汉字假借等),才能同时解释汉语、英语共有的语言现象。几位好心的网友提出中医理论促成“胆”、“勇”关联的观点,这恰恰是另一种解释方法。与我列出的观点是不同的。

看一看这个解释,可见中医可能更早说明。
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对胆的概念认识,如同其他脏腑一样,既有与实质器官相联系的一面,如贮存、排泄胆汁的胆囊;又有据此而取象类比归类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决断作用的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胆气强壮之人,虽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轻,恢复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则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这反映了胆有维持精神及脏腑气血活动相对稳定的功能。
胆主决断与心主神志密切相关。《素向·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的精神活动虽由心主管,但其他脏腑也参与,不同的脏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对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不仅是心与胆均“盛精汁三合”(《难经·四十二难》),胆的经脉“上肝,贯心”(《灵枢·经别》),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辅配合关系。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胆主决断,某些神志活动又决于胆。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临床上,如果胆病,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嗜睡或不眠等症。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因此,临证时,心病怔忡,可从胆治;胆病战栗、癫狂,尤当治心。
胆主决断功能,实际上是与肝主谋虑相关联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注曰:“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谋虑,即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等的思维过程,但潜发未萌,不能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决断,才能对上述思维过程作出行为的决定。这种决定,需要阳刚之气。肝胆之气皆属于木,而肝为体、属阴,胆为用、属阳。谋虑为阴,决断属阳。谋虑出于肝,决断出于胆。故胆决才能肝谋,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