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0:49:00
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据孟子的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杀君”。董仲舒的理论也为君王的绝对权威施加了限制:1.皇帝必须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2.朝代的更替依循三统,一个朝代不能无限期的统治下去,大限来临时,它必须让位给另一个朝代。
那么,既然儒家文化为下层留出了谋反的空间,汉武帝又为什么不选“上同而不下比”的墨家呢?
请教高人,如有解答,不胜感激。
依墨子的说法,国家的职责就是“一同国之义”,据此国家的性质必然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力必定是绝对化的。他的政治理论强调集体纪律和集体的顺服。
墨子认为,国家的权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民众,另一来自天志,国君有绝对的权威。

墨家和儒家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兼爱和仁爱,兼爱是无差别的对君王和百姓,对家人和别人一视同仁的爱;而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建立在礼乐基础上有等级的爱,而这种等级制度才是统治阶级真正想要的,这是本质的东西。

虽然孟子和墨子在某些方面也确实走向了与初衷向左的方向,比如孟子就是特别关心百姓疾苦的,而墨子则走向以君权谋求兼爱的异端。但从本质上讲,统治阶级又怎么可能会选择墨家呢?

最后,其实从汉朝开始直至清朝,统治阶级也不过是以儒家为幌子,真正用的还是法家的学说,当然封建时期的“法”也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绝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

好像墨子有个重要的观点是“逐级尚同”,墨子的逻辑:君主天生是最圣贤的是上天受命来实行兼爱的,然后次一级的大夫次圣贤...依次类推,君权是绝对的不假,这些都是为了让君主实行兼爱的手段,如果你了解兼爱的具体内容,你就会知道那些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做到的;不仅如此老百姓也都反对兼爱,因为兼爱思想的致命伤就是忽视了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仅仅为百姓要求物质满足。所以注定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治主张。

墨家信鬼神,儒家信天命,显然鬼神说更离谱呀,百姓更不容易接受!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楼主这个问题以前有人问过的,你没搜一下吗?当时的最佳答案是这个,你可以参考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祖刘邦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