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是那首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1:32:55
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韶》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韶》是大舜所作,而大舜在儒家之中具有圣人的地位,孔子对于圣人的遗音自然是会忘我地去聆听欣赏的,他认为《韶》已经达到了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的《论“三月不知肉味”出自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的《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记载:“子(注:孔子)在齐闻《韶》(注:一种高雅的乐舞),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听到了绝美的韶乐后,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是一句夸张的话。后由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用来形容音乐好听,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论语·述而》

关于韶乐

韶乐,史称舜乐。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秦汉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然而经唐历宋,便再不见《韶》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载了。
“《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又名“九韶”、“九歌”。据清同治刊《湘乡县志》载:“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原来舜帝为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南巡来到位于汉、苗交界之地的韶山。舜帝率众登至一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其团团围住达三天三夜,形势危殆。舜帝于是命人奏起了美仑美奂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一场干戈化为玉帛。舜帝演奏的乐曲于是叫韶乐,奏乐的山峰由此得名“韶山”。
《韶乐》原始九韶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巫歌,舜帝韶乐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并从此具有娱人、教化功能。《韶乐》后世演变成宫庭舞乐,皇室祭祖之庙乐,为皇族专用,是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于公元前517年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评论《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