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写一份 《康熙大帝》读后感 行不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7:29:11

如饥似渴地读完倾慕已久的<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康熙皇帝八岁登极,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性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埋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做为一个皇帝,康熙从不强人所难,一代帝师伍次友,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康熙从不因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觉得高人一等,特允伍次友可以称自己为"龙儿",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良师益友能成为自己身边的大臣,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但伍次友翩然一只云中鹤,不愿意受宫廷森严的束缚,康熙也就把他放飞云际,多少人为之婉惜,只有他最能看得开,允伍次友密谏,这一英明决策,后来帮了他多大的忙,所有的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目光深邃.对女人他也是如此,无论是苏嘛拉姑,还是秀儿,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如果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