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与哪些戒是有联系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3:40:02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二、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四、瞋心的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