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大”到底是读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7:13:16
最近又看了下百家讲坛,你们的某些教授,他们读的是士大(dai)夫。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字典,包括我用的输入法打出来的也应该是士大(da)夫。
但是我想各个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们不可能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毕竟他们是靠研究历史来吃饭的。其他的字,可能会因为地域性的发音而出现某些错误,但是da和dai 2个字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毕竟他们读的时候咬字还是比较清楚。 有人说 大(dai)夫是医生,那我想问的是某些读音或者是某些词是不是在特定的时期就是不同的意思呢?郎中以前不是也是个官吗?后来郎中怎么成医生了?
是不是东汉这段时间都读士大(dai)夫,后来宋明清以后就读士大(da)夫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康熙字典也是da
各位能给我一个详细的资料吗?而不是仅仅给一个答案。
最好有详细的资料,说明你的言论的依据出自哪里。这样就更好了。 万一只是想当然的说的怎么办?瞎掰的我也不知道啊
想你——丫头 说的很详细,不过你前面的我完全看不懂。说是康熙字典,那是因为我在网上看的很多人都说康熙字典里读da,你的意思是应该读dai吗?至少是不可能读da。 前面说详细点吧。有点不懂,我知识太浅

这个是文白异读的问题。
大字古文的确为太,阳去声。现在很多方言里也读太,阳去声。
大太泰古字就是同一个字,以大和太为偏傍的字现在也读太。
你说康熙字典也是da,以下内容皆出自康熙字典,方括号里是我的注释。

《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dài]
《正韵》度柰切,音汏。 [dài]
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音泰。[tài]
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䭾。[tuó]
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tuō]
又叶徒计切,音第。[di4]
《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这个达字是个阳入声t尾字,很多t尾的字会变成i尾,因为发音部位相同。]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注音是为da的。

话说普通话把白读音审掉又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以下
汉字 文读 白读
薄 bó báo
剥 bō bāo
给 jǐ gěi
壳 qiào ké
露 lù lòu
色 sè shǎi
削 xuē xiāo
血 xuè xiě
------------------------------------------------
话说古代是没有拼音的。人们最早对语音的认识也就在认识到哪些字是同音字。后来有了反切,就用反切记录读音,这样就能分清同韵字和同声字。再往后,有人又从印度学来了梵文练音的方法,把这些声母韵母按发音部位和方式排列,於是我们现在就能按推测过去的发音。
字音是记录在韵书里的。韵书不止一本,康熙字典在注字音的时候就会引用这些反切。不过历代语音都会有变化,个别字的变化方式不一样很正常。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字的读音,那最简单的办法是来一次“推音”,推出最合乎规律的音。
比如“徒盖切”,就是说“徒”的声母加“盖”的韵母。这麼看来似乎应该为tai4,不过反切切的是古代的音,古代的声韵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根据普通话演化规律,浊音母变成阳声调,平声浊音母变成阳声调会送气,仄声不送。
“徒”是阳声母,“盖”是去声,所以切出来的音应当是阳去调,不送气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