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3:10:24
材料一 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牛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正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材料二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傍山险涧溪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材料三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四据历史资料搜集统计,战国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匈奴与中原政权之间长期反复战争。其大致规律是当北方气候温和风调雨顺的时期,这种争战的次数相对较少;当北方气候寒冷环境恶劣时期,这种争战明显地增多。
回答: ’
(1)根据材料三,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
(2)匈奴经常发动南下侵略战争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其天性”。你认为正确与否?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材料四,说明秦汉为巩固北方边郡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4)用今天发展的观点看,你认为秦汉所采取的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矛盾

1.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原始的奴隶制社会结构,还留有原始社会残余,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等,文明程度相对较低。
2.“天性”的说法太唯心,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应该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造成的。
3.筑城,修“直道”,和亲与征伐。基本上保证了中原政权的稳定和技术的积累、文化的传承不被打断,生产力发展,文化交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4.以今天发展的观点来看,秦、汉所采取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这里面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谁都不可能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除非来一场“圈地运动”,中原政权需要大量羊毛;或者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极大提高,需要大量肉类。这样草原和中原就可以形成一种依附性的经济模式,否则以匈奴那种落后的逐水草而居的方式,比农耕更要靠天吃饭,一遇灾害,除了“打草谷”就别无他法了。只有转变成畜牧(当然这需要有市场、技术等条件)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