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货币战争》中国家公债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1:32:32
请教大家:今日阅读了宋鸿兵老师的《货币战争》,很多东西没看明白,但很感兴趣。文章说国际银行家们,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英法战争控制了英国和法国中央银行,通过100年的努力,建立美联储控制美国中央银行。而后逐渐控制荷兰、德国等一系列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我个人感觉不可思议啊:比如英国,我因为战争欠了很多钱,发行了国债,我通过以后年度财政盈余换了本金和利息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还想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个债永远就还不清了?

文中说:“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
是什么意思啊?

就目前而言,英国、法国、德国等等国家不是使用欧元了吗?与国际银行家还有关系吗?我们中国政府前段时间向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注资,是什么意思?

我们国家的货币游离在国际银行家的控制之外,我们国家的金融安全是不是很危险啊?

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感觉很难理解,但现在明白这种困难是因为对于外国历史缺乏认识,只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这本书就会产生困难。
  书中所述是否真实需要考证,但可以判断至少部分是正确的。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
  是指货币的发行权没有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借债只能向银行发行国债,换回银行券,或者要增加货币发行,增加银行券投放,也只能向银行发行国债。这种设计使得货币与国家债务完全联系在一起,每一元钱纸币都代表着国家的一元钱债务。每还清一元钱国债就等于减少了一元钱货币,加上利息这种债务是永远还不清的。
  中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决定了只有政府才能发行货币,商人只是社会的底层,银行家的故事在中国很难发生。
  金融阶层只会不断加强对金融的控制,欧元的使用我想会增加这种控制。中国政府向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注资应该是认购基金份额。
  金融联系的不断增强,风险会不断增加。
  这本书的建议上架类型是商业史,其中有很多金融因素。我是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印象深刻,应该是启蒙老师之一,这种启蒙是作者的思考方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它缺乏历史文档和统计数据的支持。

《货》是小说,不是金融教材。以小说角度来说,当然是一切皆有可能。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些观点纯属一家之谈,如果以当代金融理论来衡量的话,这些观点已经过时了。

你应该文文作者,他才能解答你的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