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参禅是修心还是修身 修心与心静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2:10:49

佛教中的参禅入处是修心,但是到后来修心还是修身 已经没有区别。
为参禅而修心,与心静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佛教中的参禅的目的和办法是见性,只有见性后,才能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修心与心静在特定情况下仍然会动心。

参禅是修心,目的是明心见性。而密宗、道家除了修心还有修身。
心静不等同于参禅,只有明心见性才是参禅的成功。

参禅是修心,修身就不叫参禅了,外道修身难道他也叫参禅吗。
修心心能够宽广,容纳百川,心也就自然平静了。 修心是因,心静是果。

参禅是禅宗的法门,是为了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
一旦明心,悟后起修,即能如实现观诸法实相,同时成就解脱的功德;能知众生本具的真心种种微妙运作;通达大乘,入菩萨数。于成佛之道永不转退。明心的证量,阿罗汉、辟支佛穷尽思维不能测度。
所以,开悟明心是大乘佛法一切法门必经的一关;即使念佛往生,见佛闻法,也要过这一关。学佛人当发愿:或一生,或多生终须触证真心,成为真正的大乘佛子。

如上,参禅不是“修心”,因为“修心”所修之心必定是意识心,与真心有本质的区别。更不是“修身”,此身无常,终归坏灭,就算修得四禅八定,寿命无量劫;还是凡夫。佛说:“应观此人为地狱人”。因而“修身”之法,二乘人尚知非是究竟,何况大乘佛子。

然而,大乘佛法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要修心修身;六度波罗蜜,是大乘的修法。其中,持戒是为摄心。禅定是为定力。乃至前五度逐渐圆满而发起般若智慧(开悟明心)。

楼主若对参禅有兴趣,请参阅末学整理的短文:
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中的参禅就是修心!
心静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