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为什么都割让领土给了俄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7:11:06
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沙俄,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越过乌拉尔山 ,进入西伯利亚,已是荒原地带,远东靠近清疆界的地区只有伊尔库次克等几个小镇,没有工业,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是二百年以后的事 。沙俄本身内患外战不断,可用于远东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以及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自居中华的“我大清”。俄匪曾经深入黑龙江下游最大的一支部队也 仅 六百余 人。根据分散的各种资料推测,俄军备战最高峰,即在康熙准备反攻之前,在雅克萨和尼布楚的全部军队人数最多不超过 三千人。而萨布素和彭春围攻雅克萨的前线部队就达一万五千人。俄人由于运输困难,食品和弹药不足,火炮仅是步兵可以拖得动的小炮,射程不过几百米,他们的火药枪有效射程仅五十多米,他们的主要武器仍然是长刀。而清军弹药给养可以通过松花江等内河运输,并有专门通向瑷珲等边远城镇的驿道可用,还有葡萄牙人贡献的大炮,专门用来轰击城墙,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野战武器。清军中还有专门的火器营,使用明朝军队用过的火枪和火炮,置于进攻部队前方,在发起冲锋前实施覆盖射击,直到把对方阵线打开缺口再发动冲锋,战法已非常接近现代,武器威力绝不逊于俄人。当地民众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个世纪。民众助战者甚众,蒙古骑兵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清的自卫反击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不胜的理由。

六八五年夏季,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俄军,俄军死伤十之八九,被迫投降。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接着发生了。康熙不但释放所有俘虏,居然允许他们持枪械和财产归去。对强盗之仁慈,是想让他们传递大清愿与贵国结金兰之好的愿望吗?还是想借以软化强盗的心理,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再抢大清物、杀大清民?康熙杀人娴熟,打过猎,应该知道与虎谋皮的道理。清军占领雅克萨城之后,不在该地留兵驻防,固守战果或监视俄匪,而是拆毁城墙,大军全部撤回瑷珲。如果把这解释成因后勤供应困难而被迫撤军,那么俄军驻守此地同样有供应问题,可他们盘据此城至此已达三十余年,为何清部就不能坚守?如果留小部队驻防,遇有俄匪来袭,再行增援也来得及,不至失去战场甚至战略主动权。既不杀俄匪,又不守城地,不知此自卫反击战到底为何目的?

正是被康熙释放的侵略者头目托尔布津,带着乌合匪帮卷土重来,再占雅克萨城,并把城墙修得更加坚固。整个冬天,侵略者们就在那里平安度过,在次年春夏季他们又得到更多增援,准备顽抗到底

更正一下,那还不叫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从南京条约开始,而《恰克图条约》是在清朝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强势签定的,康熙和雍正都是大清早期皇帝,那时中原刚定,满汉冲突未稳,老百姓的生活刚从战火中安定下来,他们具是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俄罗斯那里苦寒之地,不利于治理,远征又劳民伤财,所以签定条约对当时国力发展有利无害,是绝对明智的。再说条约是打赢了仗签的,既让外夷领略了天朝之威又显示了我泱泱大国的气度与德望,何乐而不为

我问你,那大片的不毛之地占来做什么用,没资源没人口,驻军在那么需要多少军备,清朝建国不久,百姓生活还不稳定,满汉冲突还时有发生,劳师远征势必会让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百姓反了怎么办,那可不是签订什么条约能解决的,至于敌占我土,黑龙江以北自古从未列入中国的治理范围,顶多是蛮族纳贡称臣而已,你也别说元朝打下的大片疆土,那是纯粹的军事占领,从未加以治理。当时打下了沙俄又如何,民苦必反,清朝也延续不到鸦片战争了,如果你是皇帝,你是要繁荣的国家政局还是要大片民怨四起的土地?忽必烈打下的疆土持续了多久?

满族是个小部族 他们能获得汉族地区的统治权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 他们自己也担心这个问题 就和蒙古联手统治中国 满蒙可以通婚 蒙古人做官也没有限制 对于他们而言 地盘太大了 少一点无所谓
另外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满清的皇宫有不得重用汉人的铁牌 这些都说明满族很担心自己的统治能否维持 结果对于他们来说 只要不是满族聚居区 割让一点也无所谓 反正不是自己的地盘 早晚要给别人

康熙以为,三藩、台湾乃叛逆,是对皇权和大清江山的威胁,虽尽国家之财、倾天下之兵、废百姓之家业而灭之亦在所不惜。

俄匪本非我大清对手,如果拿出平三藩、打台湾的决心,区区几百俄卒,岂有得逞之理?!

但如武装边民,扶植地方,敌寇虽灭,内患又生,重蹈三藩割据之覆辙,绝不可为!蒙古各部,本是盟友,而非征服所得。如果任蒙汗坐大,一旦漠北喀尔喀,漠南内蒙古,西北厄鲁特联合起来,东山再起,会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康熙并不信任蒙古的汗们,借俄人之手,挫钝喀尔喀,解除北疆之虞,不失为良策。所以在俄人进扰漠北草原的半个世纪中,喀尔喀蒙古人一次次起事反击侵略者,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屠杀,清除了授给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