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简单之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3:34:58

《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止观寺。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在汉文大藏经中现存的譬喻经,除本书外,还有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略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等。本书的治鞭疮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劫盗分财喻,就和《杂譬喻经》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当。又愚人集牛乳喻、见水底金影喻,又和《众经撰杂譬喻》的第六、四十两喻相当。它们在源流上可能有些关系。但从结构上看,其余的譬喻经,都不如本书所述的齐整。
本书的内容,四卷本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
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