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佛造像的造型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4:01:21

有论文 需要可以发给你

参考论文 试比较北朝佛教造像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
关中北朝造像碑图像专题研究
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思想内涵
等。

北朝的佛教造像从北魏到隋统一期间发生过三次重要的风格转变。

第一阶段:北魏初期,文帝大兴佛教,供佛拜佛,这个时期是外来的健陀罗风格为主、结合北方民族自己的特色形成早期佛教造像风格。
第二阶段:北魏中后期,从迁都洛阳并开凿龙门石窟开始,到北魏后期迁都邺城之前这个期间,以龙门石窟为代表以及当时北方的造像风格;
第三阶段:北齐北周到隋期间,以迁都邺城到北朝灭亡这个时期,以太原天龙山第二、三窟、响堂山石窟为代表以及同时期其他寺窟的造像风格。

一、审美风格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
北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初期建造完全模仿并照搬印度开凿石窟的方式,所以早期北魏的佛像造像模仿印度健陀罗风格并深受其影响,健陀罗风格佛像的特征一般为:希腊式的鼻子,深目,身体硬直,代表超精神智慧的顶上肉髻,呈波浪状,通肩式袈裟,领口紧缠颈项,眉间白毫。
(二)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开始,洛阳是中原地区,汉文化中心,北魏孝文帝崇尚汉文化,推崇南朝的审美情趣。南朝宋画家陆探微绘制的人物画,细秀俊美,衣纹稠密,体态削瘦纤细,被唐代张彦远评为“秀骨清象”。这种人物的艺术形象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当时南北朝的佛教艺术风格,特别是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这种审美风格的形成,形成了风靡南朝的清秀人物造像风格。当时影响了周围北方地区的造像风格,成为当时的典型样式。
(三)第三阶段
北朝后期,同时代的南朝在齐梁之际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审美思潮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绘画上,取而代之的是南朝梁画家张僧繇的人物形象,他吸取外来风格创立了丰满健康、华艳悦目的“张家样”,为当时佛教画师争相模仿。这种新的佛教样式和审美风尚自然逐渐成为当时流行风尚,影响和改变了当时南北朝的佛教造像风格,成为佛教造像风格转变的又一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