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模式有何特点?你如何正确的评价斯大林体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9:32:01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模式有何特点?你如何正确的评价斯大林体制?

特点是:高度集中。
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

它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

要详细地说,这个题目够写一篇论文了,简单点说:

斯大林主政期间,逐渐取消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1928年开始执行五年计划。

这一套经济政治体制被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其经济上的特点简单的说,经济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不尊重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市场。在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斯大林体制是功过并存的,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从1928年到1937年,依赖工业化的经济方针,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动员型”经济体制,有利于在苏联见过之初动员一切力量建设经济,打破西方封锁,巩固社会主义胜利果实,尤其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二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也发挥了这种积极作用。

但是从建立之初以及长期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如经济上管的过严,缺乏企业自主权利,政治上忽视社会主义民主,过分集权。这些都有碍具体客观地发展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浪费,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受压抑。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是采取牺牲农业保障工业的方法,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很大提高,挫伤了农民积极性。重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轻工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由于中央管理过严,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受到限制,没有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也过多地限制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自决权,使苏联名为联邦制,实为单一制国家。
这种体制长期实行就助长了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独立的思潮。

虽然斯大林体制存在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