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大有几所分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5:30:52

抗大第1分校:1938年12月,驻甘肃省庆阳地区的抗大第5大队和驻洛川地区抗大第6大队全部,驻延安地区抗大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由陕北东渡黄河,于1939年2月到达太行山区,合编组建抗大第1分校,对外亦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随营学校。何长工、周纯全、黄欧东、李培南、张雄、袁仲贤、阎捷三、张仁初、韦国清、孙继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1月,第1分校迁至山东省沂水,后转战于莒县、临沂、沐水、费城和江苏省赣榆等地办学。1943年3月缩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1团。
  抗大第2分校: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7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2、第3、第4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2分校。陈伯钧、邵式平、孙毅、朱子向、赵凤岐、徐德操、袁子钦、李志民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9月又迁到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界的神南村。1943年2月返回陕北绥德,并入抗大总校。
  抗大第3分校: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陕北延安,以留在该地区的部分教职员和第1、第2、第5大队各一部为基础,组建抗大第3分校。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张振风、黄志勇、李国华、李逸民、庄田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3分校。同年11月11日,第3分校改称军事学院。
  抗大第4分校:1940年3月,新四军第6支队随营学校华中派遣大队,合并组建抗大第4分校。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张震、肖望东、方中铎、刘清明、李干辉、冯文华、陈锐霆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7月,该校隶属八路军第4纵队。翌年1 月,隶属新四军第4师。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牺牲,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4分校改名"雪枫军政大学"。
  抗大第5分校: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部,合并组建抗大第5分校。陈毅、赖传珠、冯定、谢祥军、余立金、韩振纪等曾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该校扩编为"华中抗大总分校"。不久,抽调部分教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