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承负思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2:18:33
承负的介绍

汉代道教的重要教理之一。仅见于《太平经》。主要含义有二:一指道德上的善恶报应和原罪,二指社会政治不太平的病根。《太平经》:“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前人积恶,久传相教、“天下悉邪,不能相禁止”。于是形成“下古人罪过,皆足以死”的罪恶世界,后人承负祖先之过生而有罪。这是汉代道教特有的中国式的原罪意识。《周易。坤》:“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承负”亦即阐发这个道理。《太平经》认为社会不太平的根本原因在承负,只有由此人手才能除病根:“今天当以解病而安帝于,令道德君明示众贤,以化民间,各自思过,以解先人承负之谪,使凡人各自为身计,勿令懈忽,乃后天且大喜,治立平矣”;“帝王承负之灾厄,已大除去,天下太平矣”。解除承负的方法之一就是诵《太平经》不止,使“承负之厄小大悉且已除”。《太平经》自称:“天使吾出书,为帝王解承负之过”。汉以后,承负说除个别道经有所引用外,并未得到道教的认同和发扬,后世道教转而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无所承受,无为世事,这也是宇宙创生的巧合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