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著名马哲题哲学“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4:52:34
是宿命论还是朴素唯物主义。

我的观点是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论调。“天行”,怎么理解?是客观世界规律,还是脱离物质和个人精神的独立存在?
回lakelinsheng,请给出客观唯心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这正是我的困惑所在。不胜感激。
光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应该不能判断荀子的意思吧。到底是说“神的意志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还是“自然规律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我偏向于认为古人敬自然不及敬神。

南粤鸿鹄的说法有说服力一些。遇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问题感觉不知所措的话,也许该考虑别的原因。

5楼惊现不可知论者,在为考研学马哲之前,我一直认为不可知才是真正大智慧,但我现在心甘情愿被洗脑了(境界不高啊--不仅不能忘我,连分数都看得这么重=。=)。

再加30分,静等更有意思的观点。。。。

回flysnow1111,如果考虑到古人认识局限性,《易经》应该也是朴素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客观规律的概括有误了。而且神是否客观存在,古人也说不清,那是不是宗教都可以说成是朴素唯物了呢(或许我们能找到某种崇拜“物质的神”的宗教作例证?)?
作为现代人,单纯从科学角度评判一个古代的观点,却不得不考虑一些问题之外的条件,真是难办啊!
再加10分欢迎参与讨论。

这句话是荀子说的,必须结合荀子的思想来看,而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我认为,荀子思想的主调是“天人相分”,也就是说,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上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跟人类世界并不无多大关系。所以“天行”,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天道”的运行规律。但这里的“天”是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因素的。所以综合看来,荀子的思想还是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因为他主观上并不强调有一个人格神,这与墨子的“天志,明鬼”并不一样。
我认为,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朴素唯物主义以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基调仍是“物质”,而客观唯心主义毕竟是唯心主义,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朴素唯物主义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这是由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解释导致的。至于古人敬神还是敬自然,我认为,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在孔子之前,宗教成分最为浓重,因此有图腾及各种宗教仪节。但是孔子奠定了人文主义的根基,将中国文化的方向由“神”转向“人”,因此,人们的“诚敬”首先是内心道德心高度觉醒之后的一种体现,表现在外面就是“礼”。如果细讲起来,简直有太多可说的了。先说这么多吧。

这句话适用于那些疯狂叫嚣的狗腿子:你们离不开我,没有我就没有新XX,离开了我,XX就要大乱,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都要饿死。其实这是在侮辱自己的祖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人或某组织的在与不在而不运转,相反他们不在了,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老百姓会更加的幸福快乐。

朴素唯物主义。反天意伦,反天命论。天行—可以理解为自然的规律,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

这个是朴素唯物主义,它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受人类意识影响.

很高兴有这么多人会对这些哲学命题感兴趣。我的意思是,无论什么话,特别是一些争议比较多、概括性比较强的话,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说话者本身去理解,要不一系列的误解就会产生,比如说现在的反儒的学者,经常用现代观点理念去强求孔孟,实在没必要。你说的这个问题,“天行”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但是如果深入的探究的话,说成道家的“道”或者更准确,道德经说的“道”就有这个特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更多理解请参考作者原著。至于宿命论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歧视的意味,说是宿命论,实际上古人的原意要深刻的多,简单理解为宿命论未免肤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