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气为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4:03:14
文以气为主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什么观点?
气具体指什么???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
一个人的气质形成后,就相对的固定下来.但文中的气却是变化起伏的,所以称之为"气韵"更为合适.在这点上唐代的韩愈强调的最清楚.他在《答李翊书》中谈到这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一些书中常把"气"解释为作者的思想修养,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如果在某中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该作品也就拥有了单属于他的气.比如一篇书法,每一笔的起落转接,并不可能透出作者的思想修养,它鲜明呈现的是作者心中之气,独特的韵律.韩愈一生中写就的文章无数,内容随各不同,但其中起伏的气韵却是相通的,人们把它比喻成"潮".读韩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潮水般的汹涌澎湃,一浪为去又近一浪.所谓"韩潮苏海"简洁的概括了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苏轼文章中的气韵风格.
文章中的气是可以切实感受到,但它又是虚的,要通过一定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因素包括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句,以及词汇带来的感受.其中词汇感受呈出的气韵变化常被忽略.其实这正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为普遍的.

文中的气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就是全篇气韵的统一.好的作品从头到尾呈现的气韵风貌都是一个.比如我们常说读杜甫的诗是怎么样的感受,读李白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就是说的这点.一个作者当然可以写出不同气韵风貌的作品,杜甫也不光是 沉郁顿挫 ,他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类的文字.但不同的气韵不可以在同一篇作品中共存,否则就乱了.据说曾有人把从古至今最美的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摘出来,合成一首新的歌曲,以期创造出美上之美的乐曲.可他听到的只是一串杂乱的乐章.文章中这统一的气韵在开头就应该读出来,如果读不出来,那么该文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胸有成竹"并不是说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