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1:01:34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该良运动.它冲击了封建网罗,显示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奋起救亡图存,提倡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行为是爱国的进步的.但是他们把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清朝皇帝上,主张采用合法的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不愿发动群众,结果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很快失败.这些教训也告诉后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暴力,才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制.

戊戌政变是一场政治事件。官方的说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但是按大英百科全书对“资本主义”的解释,这个改革的发动者与推动者,既不是资本家,也不属于什么资产阶级,其出发点基本上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统治,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挽救日益衰落的国势。假如强行用阶级说来解释,就会陷入没有资产阶级(见上文中“资产阶级势力还很弱小”),又有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悖论中去。

如何评价,的确是个问题。假如以成败论这个运动,又会得出讽刺的所谓的结果论,即以结果的好坏来解释一场事件,这样的论点是幼稚的,对于认识历史没有帮助。历史并没有被决定,康有为等激进改革派,以及光绪帝也都不是因为什么历史发展规律而存在的。他们的活动只是按照他们对西学的了解,以及对政治蓝图的构想而实行的。问题是改良的行为为何中断,以及措施到底被如何实施,这里涉及当时人对改革的看法,必须改革但如何改革,什么程度是清政府当权者们允许的,这些都必须了解。至于罢礼部六堂官到引日人伊藤博文当顾问,帝后两党矛盾不断激化,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政治智慧与社会思潮,才是这个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当时人如何思考的,这样的思考为何最终容不下激进的改革行为,而日本为何又可以实现改革,最后走向军国的道路。改革失败后,清支持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运动,导致了八国入侵,国运再难重振,清王朝走上了末路,而后来的政治活动不断激进升级,对历史的影响深远程度,并不是一两句所谓的某某阶级某某活动,就可以解释的了。而其中袁世凯的角色及后来的背叛种种问题,更值得我们考量。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