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典诗词中多春秋而少冬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2:47:46

这应该和历法有关。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同样,古人也就常常提及春秋而少言冬夏。

春,是生命复苏的时刻;秋,很伤感,百花凋零,天气转寒,但也有丰收的喜悦陪伴。而冬夏,一个是一年最寒,一个是一年最炎,令人不太舒服,所以古典诗词中多春秋而少冬夏

一、上古人们似乎只有一年春秋两季的概念,1“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没有说蟪蛄不知春夏秋冬,2《春秋》代指年月、历史,不然的话这本历史书应该叫《春夏秋冬》了。
二、古代诗歌中春、秋的概念与现在的春、秋概念不太一样。哪怕就是现在对春、秋的定义也不一样,有按月份来定义的,也有气象学上的定义,也有区域不太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别。古代诗歌中的暮春(落花飞絮)已经是初夏的意味,古代诗歌中深秋也已经飘雪,那不就是冬天了嘛

春夏更能抒发作者的情感啊!

因为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比较温和可爱,有很多诗意的意象。
比如说,春天的柳絮,青草,落花等,很容易引起诗人的惋惜或者是愉悦的心情。而秋天的红叶,夕阳,流水等,也很有画意。
相比之下,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不过冬天的咏雪的诗还算多一点。
多春秋而少冬夏,还因为诗人的审美观念比较偏重这两个季节。